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取代苯对人体细胞的定量结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微核实验,测定了 36 种取代苯类化合物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并构建了遗传毒性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 QSAR 模型.结果表明,有 34 种化合物显著地导致了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遗传毒性的大小与分子结构描述符辛醇-水分配系数(MlogP)、x 轴主惯性矩(Principalx)、γ 极化率[Polar(γ)]等存在良好的结构-活性相关关系,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 R2 =0.718,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用来预测取代苯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92.
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4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105种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4种水生生物(发光菌、四膜虫、大型蚤和斑马鱼)的毒性QSAR模型.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主要是由2个过程引起,化合物首先穿透细胞膜,然后与机体发生反应.讨论了生物种的种间和种内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生物的脂肪含量有关.化合物分成了3类,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极性麻醉型化合物和反应型化合物,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比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毒性要高,反应型化合物毒性最高.  相似文献   
93.
在PH为5.5的HCl-(CH2)5N.介质中,铁氰化钾和过二硫酸铵存在下,用4-氨基安替吡啉(4-AAP)两波段光度法可同时测定污水中0.1—30mg/L的酚类和0.008—3.0mg/L的芳胺.水样不需要预镏和萃取操作,石油类及0.3mg/t以下的硫化物不于扰测定,Cu2+、Fe3十的干扰可用EDTA掩蔽消除.酚类和芳胺的水样加标回收率酚类为98%-105%,芳胺为95%-105研究了10种酚和13种芳胺的测定灵敏度.  相似文献   
94.
张大仁 《环境科学》1995,(2):4-6,10
计算了带7种不同取代基的29种酚取代衍生物的分子表面积。用分子表面积,OH基表面积,代基当量作为描述变量,对上述化合物的MicrotoxR毒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有一定意义的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为0.90。如果氰取代酚作为局外化合物,则相关系数达0.94。说明这些参数在预言毒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酶催化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酶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苯酚、邻氯苯酚和邻氨基酚三种单一含酚废水的处理,当pH接近中性时,酚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5%、95%和62%。在低温(4℃)和高温(40℃)下,苯酚废水和苯酚-邻氯苯酚-邻氨基酚混合废水的酚去除率下降约10%。在处理中不同的酚类物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6.
多环芳烃(PAHs)在水环境中可以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成其衍生物(SPAHs),而SPAHs可能具有更强的毒性和"三致性"从而危害人体健康。为探明污水厂中PAHs和SPAHs的存在性及不同二级处理和再生水处理工艺对它们的去除效果,对北京及广东共4座污水处理厂中PAHs及SPAHs进行了检测,同时对再生水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从进水浓度来看,4座污水处理厂中,低环芳烃浓度(191.8~394.2 ng·L~(-1))明显高于高环芳烃(89.3~108.2 ng·L~(-1));SPAHs中氧取代物(OPAHs)总浓度(253.8~322.2 ng·L~(-1))高于甲基取代物(MPAHs,44.3~220.4 ng·L~(-1))。不同二级处理工艺对PAHs的去除率为43.7%~58.2%,对SPAHs的去除率为45.8%~52.1%。不同再生水处理工艺对PAHs和SPAHs去除率差别较大,PAHs的去除率范围为1.8%~41.1%,SPAHs的去除率范围在2.35%~25.9%。结果表明,目标物的去除以生物降解为主,此外,吸附在固体颗粒上,随颗粒沉淀去除也是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污水厂再生水的风险评价,苯并[a]芘(BaP)和二苯并[a,h]蒽(DBA)2种强致癌物TEQ浓度均高于1,其致癌风险较大,安全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7.
建立了一种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4种酚类化合物的方法。考察了水样pH、平衡时间、平衡温度及进样分流比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样pH调至3.0,80℃平衡40 min后不分流进样,能够得到最优的效果。在此条件下,4种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02~0.017 mg/L,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为89.4%~101.9%,相对标准偏差为2.3%~8.3%。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灵敏度和选择性高等特点,可满足水中4种酚类化合物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98.
对标准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方法的线性和精密度、准确度进行了讨论。试验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节约水电、节省时间、降低试剂消耗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
以50.00 mg/L的苯酚标准溶液配制校准曲线系列,按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加入试剂进行显色反应,于波长510 nm,用5 mm比色皿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可将测定上限扩大到12.5 mg/L。高浓度的含酚污水往往直接或稀释较少倍数就能测定。本法的检出限为0.06 mg/L,显色体系可稳定60 min,RSD<4%,加标回收率为96.8%~102.5%,与标准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0.
The ubiquitous distribution of halogenated aromatic compounds(XAr) coupled with their carcinogenicity has raised public concerns on their potential risks to both human health and the ecosystem. Recently,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n"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echnology for the remedi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such recalcitrant and highly toxic XAr. During our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etal-independent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UOH) by halogenated quinones and H_2O_2, we found, unexpectedly, that an unprecedented UOH-dependent two-step intrinsic chemiluminescene(CL) can be produced by H_2O_2 and tetrachloro-p-benzoquinone, the major carcinogenic metabolite of the widely used wood preservative pentachlorophenol. Further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in all UOH-generating systems, CL can also be produced not only by pentachlorophenol and all other halogenated phenols, but also by all XAr tested. A systematic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for all 19 chlorophenolic congeners showed that the CL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l-substitution in general. More importantly, a relatively good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quinoid/semiquinone radical intermediates and CL genera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propose that UOH-dependent formation of quinoid intermediates and electronically excited carbonyl species is responsible for this unusual CL production; and a rapid, sensitive,simple, and effective CL method was developed not only to detect and quantify trace amount of XAr, but also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toxicity or monitoring real-time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XAr.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broad chemical,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on halogenated aromatic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